2025-10-12 关于《出埃及记》第25-40章的再思考—-兼谈救恩的核心是修复与神的关系 (谷伯盛Bob)
弟兄姐妹平安!
牧师出行前,给了我一个功课,要我在今天主日的时间里,作个主题分享,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尽管我学习很肤浅,圣经仅通读了一遍,且不完全,我想就把这功课当作补课,在此就将补课的结果向弟兄姐妹作个汇报,以求得大家的帮助和成就。
我今天主题分享的题目是“ 关于《出埃及记》第廿五章到四十章的再思考—— 兼谈救恩的核心是修复与神的关系。
关于再思考问题的由来
两年前,当我第一次阅读《出埃及记》时,注意力被吸引在第一章到第廿四章,忽视了第廿五章到第四十章,觉得这些章节就像船𠂆工艺设计所里出来的工艺施工设计图纸,繁琐枯燥。
这次结合聆听大卫·鲍森的证道演讲,再读后半部分,仍与两年前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大卫鲍森在着重讲了以色列人出埃及历史以及立法内容和意义后,带出了行公义与顺服的字眼,他也说如果有时间的话,他可分五次来讲《出》。这些进了我脑子。我计算一下,从廿五章到四十章,共有十六章,占全书卷的40%。于是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那么大的篇幅和章节,在阅读中,难道可以忽略不计的吗?答案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它究竟告诉我们什么呢?我帶着这个问题,在阅读了参考书,上网查讯后,再结合《创世纪》的内容,重新思考后,发现后半部分书卷不仅不能省略,相反它是《出》前廿四卷的落脚点,也是整个书卷的核心叙事处。
这部分经文告诉我们:救恩的核心,不只是脱离罪与苦难,而是在顺服之下,修复与神的关系,让人重新进入与祂同在的状态之中。
为了有助分享,我在《创世纪》与《出》的内在逻辑的脉络中,提练出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和诣,另一个是顺服。上述两卷书都告诉我们,当人不顺服时,上帝创造的人间乐园的和谐就打破了,人就被罪、死亡和苦难所捆绑;当人顺服时,接受神的恩典,和谐再次回来。这两个词也将今天分享中的关键词。
下面我们就回到核心观点的叙述。我从五个方面来分享我的学习心得。
一, 从"出"到“入”,昭示着救恩方向
《出》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以色列人被法老奴役,呼求耶和华;神差摩西领他们出埃及,过红海,进入旷野。许多人包括我都认为救恩的高峰就在红海分开的奇迹,以色列人脱离了压迫,获得了自由。其实圣经的教导并没有止步于此, 在进一步的阅读中,我们可以看到神进一步昭示了救恩的方向,那就是“入”,以色列人要经过出埃及,入到会幕的建造与神的荣耀降临的状态之内。
在(出25: 8)神说:“又当为我造圣所,使我可以住在他们中间”。这段经文揭示了整卷书的神学中心,那就是,出埃及不是终点,而是起点。神救人,不只是为了离开埃及,更是为了赞美祂,顺服祂,与祂同在,回入到神所赐予的和谐家园。
二,会幕的神学启示,神的居所与人的修复
在廿五章到三十九章的经文中,详尽地描述了会幕制作及其它细节,从尺寸、材料到金银铜的比例,从祭司的服饰到香坛、灯台、约柜、幔子,从里面的规正到外面的颜彩图案,无一不是细细规定。
这样的详尽不是多余琐碎,它充满了神学意义的象征。它告我们,会幕是神在人中间同住的具体形态,是救恩的可见图像。
1,约柜与施恩座:公义与怜悯
(出25:10-22)记载约柜的制作,其中放着律法版,代表着神的圣洁与公义。而在约柜上方,有一个"施恩座",每年大祭司要洒上赎罪的血,使神的怒气得以平息。
约柜象征着神的律法,施恩座象征神的恩典。血洒其上,显示:"唯有流血,罪才得赦” (来9:22)。这预表了耶稣基督的十字架,祂是那真正的施恩座。保罗在(罗3: 25)中说:“神设立耶稣作挽回祭,是凭着祂的血,要显明神的义。"在十字架上,公义与慈爱相遇,律法的要求因恩典得以满足,或者说得以成全;破裂的关系在流血中得以修复。
2,幔子与至圣所:圣洁与隔阂
会幕中最深处是至圣所,外面有幔子隔开(出:26-33)。凡人不可擅入,否则必死。幔子象征罪所造成的隔阂,使人无法直面神的荣耀。但当耶稣在十字架上断气时,“殿里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 (太27:51),这表明人与神之间的阻隔被完全拆除。由此我们看到,救恩是神主动开启的相遇。
3,灯台与陈设饼:光与生命的维系
灯台(出25: 31-40)象征神的光照,它使百姓在黑暗中有方向;陈设饼(出25: 30)象征神的供应,以维持人属灵与肉体的生命。这两者也都在基督里成全,耶稣说"我是世界的光” (约8:12),又说:“我是生命的粮” (约6:35)。救恩不只是赦罪,更是恢复与神持续的交通,祂的光照进我心,祂的生命滋养我灵。
三,金牛犊事件:关系的破裂与神的怜悯
在出埃及的恢宏蓝图中,(出32)插入了金牛犊事件。以色列人在摩西上山领法的时候,因等待太久,竟铸了一只金牛犊,说:"以色列啊!这就是领你出埃及的神!” (出 32:4)。这是一场深重的背叛。神刚与他们立约,他们却以偶像取代真神。结果神震怒,要灭绝他们。但摩西代求,得到了神的赦免。
在(出34),神再次颁下律法版,并宣告,“耶和华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出34:6)
金牛犊事件告诉了我们,救恩不是因为人值得,而是因为神的怜悯和不放弃。同时,也预表基督在十字架上代求恩典,当我们仍旧悖逆时,祂却为我们而死(罗5: 8)。
四,顺服的恢复:神同在的重现
从三十五到三十九章,记录了以色列人照着神所吩咐的建造会幕。经文中多次重复一句话,“凡耶和华所吩咐的,以色列人都照样行了” (出39: 32, 39)。这是金牛犊事件后的转折点,罪得赦免之后,顺服成为修复关系的果实。他们不再随意敬拜,而是按神的启示敬拜;他们不再造偶像,而是为真神造圣所。
“定制制作会幕操练了以色列人的顺服之心”,因为会幕的每一个细节都要求以色列人以敬畏与信心完全遵行神的旨意而不是人的意志;这样的操练,也塑造他们成为一个“能承载神同在的群体”。
对今日信徒而言,这同样是信心生活的蓝图,那就是在顺服中建造,在顺服中遇见,在顺服中让神居住。
那么在当今社会中,我们顺服的着眼点在何处呢?我以为在如下三个方面:
1,顺服圣经。神的话语是一切真理的源泉。顺服圣经是显而易见的。
2,顺服神创造的世界秩序。
(1)神创造秩序的四个层面。
第一,自然秩序,顺服自然秩序,就意味着敬畏自然,不任意破坏生态。
第二,道德秩序,顺服道德秩序就意味着要遵守神有关爱、诚实和公义等教导,在道德抉择上不违背神的圣洁原则。
第三,社会秩序,顺服社会秩序意味着持守家庭、政府、教会等制度中的角色与责任。保罗说,“人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罗 13:1)。这并非提倡盲从,而是承认权柄源自于神。
第四,救赎秩序,顺服救赎秩序意味着在人生与信仰的成长中,要信任祂的带领,从信心、悔改到成圣。
综上四个层面,我们可以看到,顺服不是放弃自我,而是参与到恢复神原来创造的秩序之中。
(2)从人性到实践,活出顺服的生活
首先,要承认人的有限和上帝的无限。要坚定的持守主权归神的思想。因罪,人倾向于自我中心,想如神能知善恶。这是顺服生活的最大障碍。如人定胜天的观念,舍我其谁的观念,从顺服的角度,都是错误的。
其次,要拥抱爱的秩序。
爱的秩序在圣经的结构中
第一是爱神。
“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太22:37)
爱神是爱的秩序的起点。
因为只有当人按造物主的中心而生活,人的所有爱才有意义。
这样的要求不是压抑人的感情,而是将人的爱引向源头,使一切爱归于正位。
第二是爱人如己。圣经说
“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太22:39)
爱人不是取代爱神,而是从爱神中流出的自然结果。人的尊严、价值与被爱之理都来自神的形象。因此,基督教的爱人之道不同于纯人道主义,它的秩序是:因爱神而爱人,因神爱我们而彼此相爱。
“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约一4:19)
第三是爱己与爱物的平衡。
基督徒被召要“爱人如己”,而不是“弃己”。爱己的正确表达是:在神面前尊重自己的受造身份,不自卑也不自大。至于对世界万物的爱(自然、艺术、文化),也必须顺服于对神的爱之下。当人爱世界超过爱神(约一2:15),秩序便颠倒,爱就变为偶像的爱。
当然我们还可以列出更多的活出顺服生活的要求。但这两条是最基本的。
3,顺服神所创造世界的内在逻辑。
这里我主要尝试分享科学与神学(神所创造的世界内在逻辑)的关系。
第一,科学与神学的同一性。
科学是人对上帝所创造的世界的内在逻辑的主观认识。(对定义作解释)没有上帝创造世界的内在逻辑也就沒有科学的本身。因此,科学本质上是属于上帝的。这里我引援杨振宁教授的两段话为佐证。
“从现在看起来,物理学里头有一些非常基本的方程式。从牛顿的运动方程,到麦克斯韦的电磁学方程,到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到狄拉克的方程,到海森伯的方程;这些方程式描述了空间大到云星群,小到基本粒子内部,时间长到100亿年,短到10的负28次方秒;所有这些包罗万象,包罗不同长度,不同的时间跨度,都由这些方程式简单地描述出来了。我想我们应该说,这些方程式是造物主的诗篇,它们的内涵往往随着物理学的发展而产生新的,当初所完全没有想到的意义。”
第二段话是“教皇亚历山大在牛顿去逝时,写了一首诗,这首诗后来刻在牛顿所居住的地方的墓志铭上面。
“Nature and nature’s law lay hid in night,
God said let Newton be
And all was light”
有人译成,
自然与自然规律为黑暗所隐蔽,
上帝说,让牛顿来!
一切遂臻光明。”
尽管杨先生的话带有自然神学的倾向,但是关于科学与上帝创造的内在逻辑的同一性,是不言而喻的。
人用上帝所赋予的认识能力,逐步地、渐进地让一切遂臻光明的过程,不仅说明人是有限性与连续性的统一,而且也通过科学可被证伪的过程将人的认识过程完整的呈现出来。
人不是为了认识世界而认识世界。上帝赋予我们管理祂的创造物的使命,科学的认知也正是我们履行使命所必需的。
由此,我们可以说,科学与科学进步是上帝悦纳的。我们也可以从人的角度来说,那就是科学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人献给上帝的一首赞歌诗;它的每一个重大发现都是人献上帝的一曲赞美咏叹调,它的每个重大突破更一定是人献上帝的一部壮丽的赞美交响曲。
第二,科学主义是错误的。
尽管科学与上帝创造世界的内在逻辑具有同一性,但科学不等于上帝创造世界的内在逻辑的全部。上帝创造世界的全部内在逻辑是神学。神学与科学回答着不同问题。两者具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
当科学主义、科学万能论或者唯科学论把科学提到主义、万能和至上地步的时候,在本质夸大了科学的性质、作用与地位。科学是人对世界认识的主观形态,其內容是上帝的,形式是主观的,是人的。人是有限的。唯科学论本质上就是人的自大,人的不顺服,其结果是十分有害的,那将进一步破坏和神的和谐关系。
从形式逻辑上看,科学主义或唯科学论也是站不住脚。这里不作展开。
到了四十章,圣经说“当时云彩遮盖会幕,耶和华的荣光就充满了帐幕”。(出 40: 34)
这是全书的高潮。神的荣耀降临,表示祂悦纳了祂的百姓;破裂后的关系得以修复。这一幕与新约圣灵降临(徒2)遥相呼应,那就是神的荣耀如今不在帐幕中,而在祂的子民中。救恩的终极形态就是神在祂顺服的子民心中重建祂的居所。
五,救恩的核心:修复与神的关系
弟兄姐妹,
从亚当的堕落,到出埃及的救赎,再到基督的十字架,神的工作始终围绕一个主题,那就是修复关系。现在我们可以这样说,出埃及是外在的救赎,建会幕是内在的修复。外在的救赎若没有内在的修复,就只是逃离危险与苦难,却没有进入生命的丰盛和提升。唯有两者合一,才是完整的救赎。
耶稣在(约17)中祷告说,"父啊,我在他们里面,你在我里面,使他们完完全全的合一”。
保罗说,"一切都是出于神,祂藉着基督使我们和好”。(林后5: 14)
《出》以荣耀的云彩结束了,但新的关系仅仅开始。神的云柱火柱继续引导他们走旷野之路,正如圣灵今日引导我们走天国的旅程。
我们的信仰之路也是一场出埃及之旅。只要与神同行,再艰难的旷野也是流奶流蜜的应许之地;离开了与神同行,再大的成功,也是失败。愿我们都从出到入,最终成为会幕中的人,与神和好,与神同行。在基督里,将修复关系的目标,在我们生命中得以成全。
最后我以摩西的祷告文作为结束。
“你若不亲自和我们同去,就不要把我们从这里领上去。” (出33: 15)
谢谢大家!